《咏华山》教学反思

2015-07-03

《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文包诗”分“文”和“诗”两部分,编者旨在让学生借文悟诗,诗文联系,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针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美。3、了解诗与文的联系。4、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第二小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初读文字,整体感悟:为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让学生对课文获得轮廓式的鸟瞰效果,我在孩子读文前便提出了问:读了课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学生自然就发出了 “啊!华山真高啊!”的感叹!

其次,入情入境,自品自悟。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除了蓝天”“远远近近”“自己的脚下”“山腰间”反复朗读品悟,体会眼前景观的神奇壮丽,并借机提醒学生“小朋友,这些景物和我们平时看到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通过亲身观察,想象,体验,进一步体会华山的“高”的特点。当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时,又用说话练习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看到如此景象,你真想——”。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顺势理解了“情不自禁”这个词的意思,突破了难点。有了以上情感的和知识的铺垫,接下来的理解下文的古诗诗句,也就水到渠成,轻松简单了。

最后,有情有味,诵读积淀。本段文字简洁优美,因此在充分品悟理解之后,我先让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多媒体画面,有感情的读一读。之后又鼓励学生说“孩子们,让我们美美的背一背,把华山的美牢牢地印在我们心中吧!”以达到语文课程积累内化语言的目标。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都表现的很投入,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应该是缘于我整节课上都在努力营造“入境悟情”的语言环境,适当引导,让学生借文学诗,以情促情,实现着“为学而教”的目的,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为每一个学生的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吧!

 


阅读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