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学设计

2015-07-03

24.咏华山

 

教学思路:

《咏华山》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 “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设计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2、指名说。

3、出示:啊!华山真高呀!

   学生读一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4、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1)自由读读,边读边想:你在华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2)指名说。

   (3)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4)(出示投影)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5)指导朗读。

5、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呀!

   (1)齐读。

   (2)指导: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读得轻一些。

6、练习背诵这三句话。

7、游戏:山顶来电。

8、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2)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3)学生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2、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3、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

四、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作业

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

教学反思:
1、课堂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有关华山的图片,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华山险、高、峻的整体印象,由古语“自古华山一条路”导入正文,为学生更好地随课文入境做好铺垫。

2、在进行游戏“山顶来电”时,应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练习,做到生生互动,不应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小组活动时,老师可以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说话练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3、课堂上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都十分到位,如果再加入让学生抄一抄第二段里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或古诗,这样,整堂课既有朗朗的读书声,又有写字、抄词训练,读一读、写一写,使学生整堂课十分充实。


阅读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