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第3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南京)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顺利举行。

主持人:铜陵市义安区顺安中心小学 张银粉老师

主持人:安徽省五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陈永意老师

10月24日上午
贲友林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教育视界》数学教学版执行主编,南京市贲友林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出版《此岸与彼岸》、《此岸与彼岸2》、《现场与背后》、《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等专著。
观摩课《有关比的实际问题》和报告《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尺规作图”为例》

贲老师以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自然过渡到“比”。核心环节是学生研讨“小研究”中的多种解法(如归一法、分数法),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将比转化为份数或分数的数学本质。贲教师引导学生在辨析中优化方法,并强调检验的重要性。最后链接生活实例,深化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顾志能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育部“优课”评比小学数学专家组组长,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用书》编委,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课堂教学曾获华东六省一市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在《小学数学教师》等小数刊物发表文章近两百篇。倡导课堂教学的创新,出版教学专著《创新照亮课堂》
观摩课《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和报告《循疑而教,释疑而长》

顾老师以“生问课堂”理念展开教学。从分月饼情境出发,学生在操作中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自主提出疑问。顾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探究与教师预设不同的分数,在对比辨析中深化理解。整堂课以学生真问题推进,不仅扎实掌握分数概念,更培养了质疑精神、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展现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样态。
王 茜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玄武区优秀青年教师
观摩课《可能性》(四)和课后分享

王老师以“猜想—实验—结论”为主线,巧妙设计摸球游戏。学生在猜想中初感可能,在动手实验中收集数据、感知规律,最终形成对可能性大小的理性认识。全课将知识融入活动,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完整形成过程,有效促进了数据意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协同发展,实现了儿童“完整学习”的深度体验。
10月24日下午
苏明强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教学校长。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审议组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审查组专家,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首席专家,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多次获福建省和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出版小学数学研究专著多部。

观摩课《小数乘整数》(四)和报告《基于乘法本质一致性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苏老师以“妈、爸、宝”趣味比喻贯穿课堂:整数乘法是“爸妈”结合,“生出”小数乘整数;再延伸至小数乘小数,揭示算理家族。学生通过“长啥样”“会像谁”“为什么”层层追问,自主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间的内在规律。整节课在形象类比中抽象算理,在趣味探索中构建体系,真正让数学知识“活”了起来。结尾升华:数学既是严谨的语言,更是充满想象的智慧游戏,在朴素中见证惊奇,从规律里发现世界。
强震球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江阴市、无锡市和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荣获一等奖(第1名)。主持多个市级课题研究,参与研究省级课题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题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观摩课《百分数的意义》(六)和课后分享

强老师始终指向学生的深度理解。教学重心置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思维经过与认知过程。强老师精准把握并巧妙改造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他们在对比、辨析中主动建构,将抽象的“百分数”概念化为表示“倍数关系”的度量工具。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更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扎实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徐 斌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无痕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特聘专家。曾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比赛第一名,全国小学数学创新课评比一等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专题报道,在《中国教育报》上七次连载“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专著《追寻无痕教育》,“中国名师”系列教学光盘。
观摩课《数量关系的分析》(三)和报告《数量关系的发现、表达和应用》

徐老师以“超级变变变”这一趣味游戏为引,巧妙开启无痕教育,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发现数量。徐老师致力于用数学链接生活,通过重新标注和界定所求问题,引导思维聚焦。更独具匠心的是,利用具体的动作操作来激发抽象思维,将内在的思考过程外化为可感知的表达,从而扎实地完成了从数量关系的发现、表达到实际应用的完整建构,深刻体现了“数学生活化”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智慧。
10月25日上午
陈加仓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党委委员、瓯海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书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对象,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省、市名师工作室导师,首届温州市十大青年工匠。《当代教育家》《小学数学教师》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特级教师谈教学”专栏作者。著有《小学数学拓展课:教什么,怎么教》《小学数学拓展课案例精选6》《小学数学说课指导》等。
观摩课《怎样围面积最大》(六)和报告《大概念引领下的拓展学习》
陈老师课堂以“用24米长的木篱笆围一块菜地”为情境,引导学生动手计算并比较围成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时的面积大小,发现圆形面积最大。随后,陈教师进一步提出“菜地靠墙”的新情境,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各种图形面积的变化。学生在计算与讨论中积极思考,发现半圆在靠墙情况下的优势,并对周长相同的圆与半圆面积关系产生疑问,激发了深入探究的兴趣。本节课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与推理能力,鼓励学生继续研究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问题,展现了数学探究的魅力。
张冬梅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江苏省“226”工程培养对象。曾获全国科研优秀教师、全国数学学科“十佳”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好课评比,获一等奖;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论文400多篇;主张让孩子学“亲和数学”,课堂教学风格以“智慧与亲和”为特色。
观摩课《认识100》(二)和课后分享
张老师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课堂引导学生亲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符号的完整过程,深刻建构“100”的意义。教学牢牢抓住“计数单位”这一核心,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十进制”原则,自主完成“满十进一”的计数单位转换,为数的运算奠定坚实基础。整节课坚持素养导向,在概念建构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
郑毓信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
专题报告《新一代数学教师的成长》
郑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三大核心议题:
一、课改新阶段:教师需从“课改背景下的专业成长”转向“素养导向下的专业成长”,适应以“真正的革命”为特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发展。
二、应对技术挑战:面对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教育者需把握机遇,思考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应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三、专业成长建议:
1. 践行“以小驭大,小中见大”的教学智慧;
2. 在平凡实践中持续成长,强化理论学习;
3. 聚焦基本问题,保持辩证思维,促进专业发展。
郑老师这三个方面共同勾勒出新时代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10月25下午
袁晓萍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小学数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研究员。曾获全国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一等奖,多项教学成果在全国、省、市各级
评比中获奖,多篇教学论文在各级教育专业杂志发表,出版个人专著《学会向学生借智慧》。获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等荣誉称号。
观摩课《语文课本里的数学》专题报告《从学术“术”到悟“道”》
袁老师以“我的阅读能量条”为引,引导学生探究“认识多少字能读所有书”这一真实问题。学生通过“算、推、标”等数学方法,发现掌握小学阶段的约3000汉字,便能阅读99%的普通中文读物。课后分享《从学术到悟道》,核心在于超越知识本身,培养学生的数感与推理能力,让他们亲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研究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工具与方法,实现“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的终身学习能力。
顾亚龙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徐汇区学科带头人,学科基地主持人,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小学数学教师》2019年封面人物。获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秉持“为学生思维而教”的教育教学主张,形成了“在简约中寻求厚重”的个人教学风格。出版专著《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近期研究重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观摩课《小数的意义》(三)和报告《从内在逻辑到形式表达》
顾老师以“十进制”统整教学。通过数数激活认知,引导学生在练一练中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课堂揭示“累加与细分皆用十进制”的本质,通过0.618等实例印证“小数是分出来的”。全课基于一致性,践行结构化教学,将小数意义自然融入整数数系体系,体现了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罗鸣亮
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主持研究的“构建讲道理的数学课堂”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已出版著作《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构建说理的数学课堂》。
观摩课《认识周长》(三)和专题报告《这节课这样上可以吗?》
罗老师以“图形A和B周长相等吗”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课堂聚焦学生困惑,通过描、量、辨等活动,逐步建构周长概念。罗教师巧妙改变图形A形状,激发认知冲突,深化理解。最后,抛出“如何测量树叶周长”的开放问题,将学习引向曲面测量,拓展思维空间。整节课以少而精的任务,激活高阶思维,彰显“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智慧。
10月26日上午
李 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主持省规划课题研究两项,参与省教研重点课题两项,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担任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获评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市教育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研究,构建了“促进数学发现学习,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特色与主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省教育报刊社的《“苏派教育”系列丛书:名师的教学主张》都收录了他的教学思想总结论文。
观摩课《百分数的意义》(六)和报告《新课标理念如何落地:以〈百分数的意义〉为例》
李教师以“谁的投篮成绩好”创设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引导他们在数据比较中发现“关系比较”的必要性,自然引出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师生共写、共析百分数,强化其表示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本质,统一比较标准,培养数据意识。李教师紧扣生活实例,追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推动学生在讨论中深化理解,体现新课标“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本质”的理念。
张继刚
河南省洛阳市东方第四小学副校长,洛阳市特级名师,曾任省、市电教馆兼职教研员,全国SMART示范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被评为第二届河南最具有影响力教师,在多项全国性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擅长将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灵活运用到数学教学中。
观摩课《用字母表示数》(五)和报告《用AIGC进行小学数学优质高效备课设计》

张老师以“神奇的魔盒”和“发红包”游戏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与方法。学生通过完成学习单、看图编题等任务,扎实掌握用含字母式子填空的技能。课堂亮点纷呈:AI“采访”数学家韦达,点燃学生数学梦想;张教师精准点评,深化认知;最后师生借助“豆包”归纳,并以歌唱形式总结全课,寓教于乐。整堂课以魔盒始,以魔盒终,设计精巧,氛围活跃,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结 语
三天的数学之旅,在经典定理与现代创新的交响中圆满落幕。为期三天的活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和精彩的瞬间。当热爱与情怀相遇,思想的火花,一定会在数学的课堂上熠熠生辉。相信在观摩名师课堂之后,参会的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初心,在响应新课标号召,争做新时代先锋的教学路上越走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