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至5月25日,第3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扬州)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顺利举行。
主持人:江苏省宜兴市闸口小学 朱金钰老师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校长陈庆翔老师致辞
主持人:山东省龙口市复粹学校 孙小丽老师
主持人: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九小学 王凤老师
主持人: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 王雯老师
5月23日周五上午
郑毓信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
报告《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
郑毓信教授在报告中,剖析新课改25年历程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双重挑战。他指出过往教育变革中教师“盲从性”弊端,批评盲目追逐“翻转课堂”“大单元教学”等形式化潮流,强调数学本质在于思维深度,而非场景创新。面对人工智能冲击与素养导向目标,他提出三大路径:以“以小见大”重塑教育价值,在平凡教学中深耕思维培育;以“深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警惕“跨学科”“大概念”等概念喧宾夺主;以辩证立场坚守学科根基,回归问题引领、教师示范等基本规律。在人工智能重塑社会的当下,郑毓信老师呼吁教师跳出“标新立异”误区,以独立思考捍卫教育尊严,其“深度教学”“思维为本”的理念,为数学教师指明了一条“以不变应万变”的专业成长路径。
林 俊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教师,全国首批、江苏首位小学数学正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021年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学》封面人物,倡导“差异发展”的教育主张。在《中国教育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小学数学教师》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小学数学教师》专栏作者。
观摩课《圆柱的体积(练习)》(六)
林俊老师的观摩课以“结构化思维进阶”为主线,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探究无缝衔接。课堂从日常对话切入,引导学生从公式V=sh的本质出发,剖析体积与半径平方、高的关联。课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展开:在对比等半径圆柱时发现“体积比=高度比”,切换至等高三号圆柱推导“体积比=半径平方比”,最终融合双变量分析饮料杯情境,建立复合比例模型。在拓展环节,林俊老师创新设计“长方形纸变圆柱”活动,学生通过卷曲、旋转操作发现规律,并用字母表达式抽象出普适结论。林老师将机械计算升华为数学推理,让学生在操作中提升空间观念。这种以生活为锚点、以问题为阶梯、以结构促进阶的教学设计,既扎根圆柱体积的知识内核,又指向核心素养的立体生长,展现了练习课从巩固到创生的教学新范式。
强震球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江阴市、无锡市和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荣获一等奖(第1名)。主持多个市级课题研究,参与研究省级课题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题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观摩课《数据分类二》(二)
强震球老师的观摩课以结构化教学引导学生探索数据分类的深层逻辑。课程从细致的课前准备切入,通过建立课堂规则,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学中,强震球老师以纽扣分类为情境载体,先引导学生按单一标准完成初次分类,再抛出进阶问题,推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践二次分类,借助学具板动态演示不同的分类路径,在对比中发现数学规律。最后,强震球老师以”获奖统计表“为素材,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需二次分类的真实问题,将课堂所得迁移至生活场景。整堂课注重思维生长与生活联结,强震球老师通过追问、实物操作和多模态互动,将低年级课堂转化为思维训练的沃土,让知识在真实问题的土壤中自然生长。
5月23日周五下午
周 利
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现任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大组长、年级组长,广陵区 “广陵名师”。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制卷比赛获得扬州市一等奖,多次参加扬州市、区级公开课。
观摩课《包装箱的秘密》(六)
周利老师的观摩课以“破解过度包装”为切入点,呈现了一堂融合数学探究与环保教育的创新课堂。课程通过“情境导入—分层探究—实践应用”的设计,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学生从观看视频提出表面积计算、物体摆放等数学疑问,继而通过拼摆正方体、长方体盲盒实验,发现规律,并最终在“包装优化师挑战赛”中设计出表面积最低的盲盒环保方案。周利老师以短除法分解、类正方体结构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数据对比等手段强化学生空间观念与优化思想,更将环保理念融入数学结论。课堂用真实问题驱动思维发展,实现了“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三重培育目标,彰显了数学学科的培根育魂的教学价值。
贲友林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教育视界》数学教学版执行主编,南京市贲友林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出版《此岸与彼岸》、《此岸与彼岸2》、《现场与背后》、《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等专著。
观摩课《因数与倍数》(复习)(五)
贲友林老师的观摩课以结构化知识网络构建为核心,通过“概念关联图”将因数、倍数、质数、奇偶性等零散概念整合。贲友林老师从“因数”延伸出质数、合数的分类,结合自然数按因数个数的三分法与奇偶性的二分法,厘清概念本质;针对易混点设计探究活动,引发学生对数学表述严谨性的讨论;在分析“相邻自然数之积必为偶数”时,贲友林老师从举例验证进阶至奇偶运算规律推导,渗透代数思维。他接连通过辨析质合数、定义奇偶性,反例的证伪价值等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并借哥德巴赫猜想拓展学生的探究边界。整节课突破传统复习框架,以知识网格化、思维可视化、学习自主化为特色,将复习课转化为思维训练场,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范例。
报告《重新理解课堂》
贲友林老师在报告中提出,课堂应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实验室”,需要打破传统复习课的“题海战术”,倡导以思维导图、学生自制动画等工具重构知识网络,让复习从“机械重复”转向“思维狂欢”。贲友林老师呼吁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强调教师角色应向“资源策展人”转型。其“课堂无边界”理念强调公开课与常规课应双向融合,接纳“未完成的课堂”,让生成性问题成为教学新起点。报告中,他强调他的核心理念: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域”,学生的思考常令教师反思,差异恰是教育生长点。贲友林老师在报告中呼吁教师以“实验者”姿态接纳不完美,在真实互动中培育思维风暴,让师生共舞成为教育常态。
徐 斌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无痕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特聘专家。曾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比赛第一名,全国小学数学创新课评比一等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专题报道,在《中国教育报》上七次连载“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专著《追寻无痕教育》,“中国名师”系列教学光盘。
观摩课《数量关系:倍的认识》(二)
徐斌老师执教的观摩课以“数学即生活”为脉络,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思维图景。课堂从趣味互动破冰,借“花坛赏花”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从“多与少”的比较中自然萌发对“倍”的好奇。徐斌老师以“魔术变数”贯穿全程,通过动态增减花朵数量,让学生在游戏中具象感知倍数关系;通过互动,将数学语言转化为肢体律动与视觉符号,使“标准量”与“比较量”的辩证思维悄然落地。教学中,他用“12圆涂色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倍数关系的多元表达,培养逆向思维。整堂课以“数学好玩”为核心理念,将游戏精神融入知识生成,学生在魔术情境中主动探究,最终达成“倍是数量关系”的本质理解,彰显了“以生为本,玩中学”的教学智慧。
报告《数量关系的教学:发现、表达与应用》
徐斌老师在专题报告中,深度解读新课标“数与代数”领域结构性变革,将“解决问题策略”单元升级为“数量关系”,从二年级系统渗透模型思想。徐斌老师以自己的示范课为例,展示教学需遵循“发现—表达—应用”路径: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数量关联,通过儿童化表达理解概念本质,再借动态变式实现思维进阶。徐斌老师倡导的“无痕教育”以四大策略重构课堂:谈话切入激活经验、具身活动自主建模、分层任务螺旋深化、变式迁移渗透函数思想,推动数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内化”。新课标背景下,徐斌老师认为,教学需弱化技巧训练,转向关系本质的深度探究,从“解题”转向“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实践范式。
5月24日周六上午
俞正强
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书记,小学数学特级教师,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中国第二届“明远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头找幸福》等。
观摩课《笔算除法》(三)
俞正强老师观摩课中,通过结构化教学活动设计,实现了从算法记忆到概念理解的转化。他首先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除法竖式的结构特殊性;其次运用磁扣教具开展"分磁扣"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竖式各数字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对比"15÷4"的两种记录方式,使学生深刻体会标准除法竖式的表达优势。整堂课以"具象操作-符号记录-对比优化"为教学主线,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符号表征与实际意义的联系,更展现了概念教学的本质特征,为算法教学提供了典型范例,展现了概念教学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报告《知识是怎么教活的?》
俞正强老师在报告中,以"除法竖式"教学为例,提出"五环节教学法":通过制造认知冲突(起惑)激发学生质疑,回归现实场景(解惑)将抽象符号与分物动作对应,领悟数学本质(悟道)理解"竖式是现实操作的记录",重构符号逻辑,打破语文书写规则对数学的干扰,最终实现知识自主迁移。其教育哲学揭示三重境界:"业"源于现实理解而非机械记忆,"惑"生于认知冲突的突破体验,“道"则是对"数学即现实抽象表达"的本质认知。俞正强老师强调,数学教育应让学生经历"冲突—解决—升华"的思维淬炼,使知识越学越简单。当课堂从"正确答案灌输"转向"认知过程体验",当符号规则回归现实逻辑,当教育目标超越分数追求"学科之道",知识才能真正"活"起来,为学生铺就一条"始于困惑、终于通透"的素养成长之路。
袁晓萍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小学数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研究员。曾获全国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一等奖,多项教学成果在全国、省、市各级评比中获奖,多篇教学论文在各级教育专业杂志发表,出版个人专著《学会向学生借智慧》。获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观摩课《设计尺子》(三)
袁晓萍老师执教的观摩课,以“重新定义测量工具”为任务主线,,呈现了一节充满思维张力的项目化数学课。课堂以“问题链”点燃认知冲突:从“吐槽”非常规尺子缺失的数学要素,到挑战“如何设计能量面积的尺子”,学生在对比反思中锚定测量工具的核心特征。袁晓萍老师通过差异化的材料包激发多元方案,再用限时挑战培养工程思维,“检验纸”强化实践验证,使创意作品自然生发。展评环节以“赞踩手势”引发师生思辨对话,通过对比四组作品提炼面积尺共性,将具象操作升华为数学模型。课堂更以动画勾连长、面、体测量工具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领悟学科概念,最终用身体建模演绎三维测量工具,实现从知识应用到思维创生的跨越。整堂课以问题驱动、实践迭代、思维进阶诠释了“做数学”的深刻内涵,为测量教学提供了“工具创生”的新范式。
报告《感悟“无用”之大用》
袁晓萍老师在报告中以庄子“无用之大用”为引,颠覆数学教育的功利性认知。她以课例,展示如何通过“制作—优化—应用—反思”的实践链条,引导学生从创造个性化测量工具中,领悟度量本质:一维至三维的贯通、标准单位的累积与统一。其团队设计的大单元课程打破学科边界,融入工程思维、AI技术及跨学科追问,让学生在可控困境中锤炼创造力。袁晓萍老师认为,教育需超越“即时效用”,守护好奇心。当课堂容纳挣扎、试错与联结,那些“无用”的思考便成为思维升维的基石。她呼吁教育者以开放姿态培育“灵魂有趣的人”,在“无用”之地播种未来破解复杂世界的密钥。
罗鸣亮
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主持研究的“构建讲道理的数学课堂”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已出版著作《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构建说理的数学课堂》。
观摩课《填数游戏》(一)
罗鸣亮老师执教的观摩课以“玩数学”为核心,从学生真实困惑切入,以“规则解读”为起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同桌互助、策略分享突破认知难点。罗鸣亮老师以圆片摆数为载体,逐步引导学生从基础操作走向深度发现。在进阶探究中,他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方法,揭示差值恒为9的规律。在拓展环节他则选择放手让学生探索多圆片摆数,并带领学生最终抽象出核心模型。罗鸣亮老师的课堂以社会化学习为特色,将合作、分享、质疑贯穿始终,他以幽默语言即时反馈,将学生的困惑转化为探究资源,让抽象的数学原理在游戏中具象化。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与经验,更在掌声、微笑中,建立起“错误即成长”的学习自信,彰显了“玩中学”的深度价值。
报告《如何上好一年级的数学课》
罗鸣亮老师在报告中,以“回归教材”为核心,呼吁教师摆脱“创新焦虑”,聚焦常态课堂的核心素养培育。他坦言,受一位边境教师“常态课难复制公开课”的触动,决心探索可推广的教学模式。他强调,教师应信任教材编排,弱化形式创新,将时间留给学生真实思考,远比预设的“精巧设计”更有价值。罗鸣亮提出“精简活动、倾听对话、弱化形式”三大策略,倡导用朴素教材和真实互动激活课堂,让教育回归“正常生活”。罗鸣亮老师的报告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路径,提示老师们,放下“求新”执念,以儿童思维生长为锚点,让常态课堂绽放持久的生命力。
5月24日周六下午
徐长青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心副主任,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国培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学会现代学校联盟国家级指导专家,天津市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基地导师。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全国数学教改研究会秘书长,天津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当代简约教学的创立者和倡导者。
观摩课《四边形内角和》(四)
徐长青老师的观摩课从魔术操作切入,针对“内角和猜想”,先借正方形让学生感知规律,再让学生在任意四边形中,实践“量、拼、分”的验证。当学生用量角器测量或分割出现矛盾时,徐长青老师以多次追问,推动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本质,最终在撕拼操作与几何转化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出“四边形内角和恒为360度”的结论。拓展环节,徐长青老师带领学生将经验迁移至五边形,通过“一分为三”“中心辐射”等创新策略,自然归纳出数学公式。整堂课以猜想、验证、反思为脉络,将课堂转化为思维碰撞场,充分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课标理念,诠释了从经验迁移到创新突破的学习进阶路径。
报告《原来课可以这样上》
徐长青在报告中,以“四边形内角和”为例,展现了AI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他引入生成式AI课件,学生扫码即可自主绘图、验证猜想,凸显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在交互学习中的天然优势。徐长青老师批判机械记忆模式,强调知识需动态生长,鼓励非常规问题打破思维定式,倡导包容试错的安全环境。技术应用上,他则坚持“真实体验不可替代”,结合虚拟交互与物理教具,构建双轨认知体验。此外,他与老师们分享其“数学博物馆”跨单元体系,以生长式知识观重构课堂,让学习成为动态认知旅程。在AI时代的教育,需以技术为脚手架,以思维培养为内核,在错误中孕育创新,于真实与虚拟的交织中抵达“教为不教”的理想境界。
吴正宪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荣获全国“两基”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她主持的项目研究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观摩课《曹冲称象的故事》(四)
吴正宪老师以经典文本《曹冲称象》为载体,展开了一场精妙的问题导向式数学探究。课堂从“不称大象何以知重”的质疑出发,引导学生操作天平验证不同水果的质量代换关系;又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多元生活案例,归纳“中间量”的桥梁作用;继而以符号化的表达提炼数学本质,构建等量代换的演绎逻辑;最终回归历史情境,揭示曹冲“以石代象”的本质是通过排水量守恒实现等量代换,并以“分量叠加”破解不可分割量的测算难题。教学中,吴正宪老师以追问促思辨,将反常识案例转化为数学严谨性与现实合理性的思辨,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来深化学生对“稳定量”认知。这堂课在数学模型与历史智慧的对话中,展现数学作为“世界语言”的解释力与简洁美。
报告《聚焦“推理意识”培养,从新教材新增课例说起》
在报告中,吴正宪老师深入解读新课标首次将“演绎推理”引入小学课堂的改革实践。她以“曹冲称象”课例为范本,强调数学教育需以基本事实为逻辑起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炼抽象规则,通过演绎推理链条解决真实问题,而非停留于归纳实验或分量计算的表层。吴正宪老师指出,教学中需警惕四大误区——重操作轻公理、因果倒置、实验替代推理、混淆代换与计算,并倡导以“传递性公理”串联知识体系,将推理意识融入综合实践,让学生在“古人借船称象,今人如何称象”的探索中,从“看到结论”转向“理解为何成立”,真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破解未知的能力。
蔡宏圣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担任苏教版两套小学数学教材编委,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客座导师,曾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先后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教育类书籍三十多种。课堂“深刻、新颖、灵动”,广受专家和广大老师好评。
观摩课《体育中的数学》(六)
蔡宏圣老师以“体育中的数学”为切入点,设计了一堂“综合与实践”示范课。他以学生课前调查为起点,通过展示羽毛球赛制、篮球轨迹等案例,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数学化表达”,并亲自示范如何从运动员、裁判、观众等多个维度挖掘体育中的数学逻辑。课堂核心环节聚焦于“田径赛道设计”的真实矛盾:学生通过分析不同道跑的差异,抽象出“弯道周长差”模型,推导出“道宽×2π”的核心规律,理解数学如何保障赛事公平。课堂最后将结论迁移至更多运动场景,强调数学规则需兼顾现实约束。整堂课以“广域观察—聚焦问题—模型建构—实践迁移”为脉络,打破数学与生活的边界,凸显“发现问题比解题更重要”的理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审视世界,用数学逻辑解释现象,为“综合与实践”课型提供了“真实情境驱动、思维纵深发展”的鲜活范本。
5月25日周日上午
丁爱平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科室主任,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南京市“斯霞奖”获得者,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主张让儿童“完整学习”,为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提供有效路径。曾荣获全国课例评比一等奖四次,获江苏省赛课特等奖和一等奖各一次。五十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或省级重点杂志,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重点课题。科研成果多次获省、市级一二等奖,在《江苏教育》《教育视界》《小学教学参考》杂志作为封面人物或在名师专栏发表“完整学习”的组稿。
观摩课《解密》(四)
丁爱平老师执教的《解密》一课,以数学编码为切入点,巧妙融合数学逻辑与历史情境,打造了一堂跨学科素养课堂。课程以“数字密码”为主线,从对班级人数的猜想导入,引导学生感知数字的信息属性;继而转入历史场景,借助南京梅园新村谈判历史,模拟情报传递场景,学生利用密码本,破译“0826”为“真内战假谈判”,体会革命年代密码的严谨与智慧。教学中,丁爱平老师通过三次小组任务,推动学生经历试错、修正与批判性思考。最后,丁爱平老师将课堂内容延伸至现代密码安全,探讨手机防护策略,强化信息安全意识。整堂课通过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将数学抽象与红色教育结合,融入家国情怀,展现了“红色基因+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素养教育提供了生动范本。
张继刚
河南省洛阳市东方第四小学副校长,洛阳市特级名师,曾任省、市电教馆兼职教研员,全国SMART示范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被评为第二届河南最具有影响力教师,在多项全国性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擅长将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灵活运用到数学教学中。
观摩课《轴对称》(四)
张继刚老师的观摩课,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AI实时镜像生成技术,通过互动游戏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的本质特征。针对教学难点,张继刚老师以层层递进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对称点规律,通过实践总结图形绘制方法,更在趣味情境中创造出多种对称方案,深刻体悟对称轴的方向变化与空间美感。张继刚老师的课堂深度融合人文元素,通过扬州五亭桥、洛阳应天门等建筑解析对称美学,又创设军事测量情境,带领学生破解河宽难题,并运用AI时空对话与“柏拉图”探讨对称应用。全过程整合智能抽答、实时反馈系统,以“做中学”理念贯穿始终,既展现传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又凸显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创新活力,为AI教育的落地提供了生动范本。
报告《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实战技巧》
张继刚老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融合的实践路径。他提出“情境驱动、技术赋能、策略优化”三大核心:通过问题、游戏、生活化等六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借助AI实时反馈、互动平台及动态建模工具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分层精准教学;强调知识结构化设计与生活化案例结合,依托编程实验培养逻辑思维。同时,他警示需防范AI滥用风险,倡导通过开放式问题设计、家校协同内容管理守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张继刚老师指出,未来应研发学科专用AI工具,并同步加强教师技术培训,推动“AI辅助”与“教育本质”的平衡,真正实现“技术为思维服务”的目标。
结 语
历时三天的活动圆满落幕,为全国数百名数学教师、学者搭建了深度对话的桥梁,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瞬间。活动中,名师课堂展示、前沿理论分享与教学实践研讨交相辉映,既有对数学教育的叩问,也有聚焦课堂的务实探索。相信在观摩名师课堂之后,参会的教师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将创新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让数学不仅是公式与符号,更成为启迪学生探索世界的钥匙。让我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共赴数学教育的诗意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