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至5月18日,第3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扬州)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顺利举行。
主持人: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 徐丽华老师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沙庆仁老师致辞
主持人:江苏省宜兴市闸口小学 孙韩英老师
5月16日周五上午
王崧舟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领航工程”实践导师。浙江省教育系统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开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先后出版《崧舟细讲文本》《爱上语文》《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诗意语文课谱》等多部教育论著。现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省新型重点培育智库-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观摩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六)
报告《大概念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王崧舟老师以《十六年前的回忆》呈现了一堂革命文化教育的典范课。课程以李大钊之女李星华的回忆为线索,围绕“清晰的回忆”与“不朽的精神”双主线展开,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梳理“坚守、被捕、受审、就义”四段革命轨迹,并聚焦李大钊被捕前后的“反常”细节,结合历史资料与角色扮演,揭示其革命信仰与人性光辉。王崧舟老师不仅呈现了一堂语文课,更呈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以诗意的语言、严谨的设计和深沉的教育情怀,让革命文化在课堂中生根发芽,为语文教学如何承载“立德树人”使命提供了生动范本。这堂课在现场的老师和学生心中种下了信仰的种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课后,王崧舟老师以人物之形与人物之神解读李大钊的课本形象,分析如何通过紧扣文本细节凸显宏大价值,报告以新课标理念为背景,聚焦“大概念”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文本解读的局限。
孙双金
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情智语文创始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百篇,出版《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等多部专著,主编《重建课堂文化》《12岁以前的语文》和《12岁以前的生命教育》等系列丛书。
观摩课《夜宿山寺》(一)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夜宿山寺》课程以“阶梯式推进”为核心结构,从课前“说名字”游戏激活学生表达,到拆解“宿”字溯源字理、简笔画呈现山寺之高,再到手势模拟“摘星辰”、改写诗句等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感知李白诗歌的浪漫想象。教学中,孙双金老师融合游戏化互动、跨文本对比及思辨性提问,推动学生从诗意理解迈向批判性思维与创作实践。孙双金老师以情智共生的理念重构古诗教学,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与深度思辨活动,让古诗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发展、思维进阶与文化浸润的沃土。这堂课不仅是一节语文课的典范,更是一曲“诗教”的生动乐章。
5月16日周五下午
魏 星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兼无锡市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外聘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小学语文专家。倡导按照“言语生成律”教语文,著有《魏星:言语生成律》《语用:语文教学新坐标》等,系列成果两次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观摩课《金字塔》(五)
魏星老师以非连续性文本为支架,通过严谨的数据解析与互动探究,引领学生走进古建筑的科学世界。课堂紧扣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时间、塔高、塔基等核心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数据密码"背后的文明高度。魏星老师采用"词语工具箱",鼓励学生运用关键词创作描述语句,将课本的诗化表达融入科学认知。最后,通过比较阅读,魏老师带领学生们剖析说明文客观严谨的表述特点,聚焦具像化的人民史观,思考金字塔建造背后的数学智慧。整堂课摒弃华丽课件,仅凭详实图表与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彰显"以简驭繁"的教学智慧——用数据搭建认知阶梯,借提问打开思维穹顶,终从冰冷的数字走向温暖的人文叩问,诠释了说明文教学"求真"与"寻美"的双重价值。
肖培东
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培计划”教育讲座专家;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人选;全国首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多家语文核心期刊专栏主持者。出版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育的美好姿态》《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语文:培东有约》等。
观摩课《丰碑》(五)
报告《语文教学,境在其中》
肖培东老师的《丰碑》观摩课以极简设计与深度品读,展现了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教学中,肖培东老师全程带领学生读文本,研读课本中的每一处细节。肖老师紧扣小说文体,以三句话,两次发愣、一次军礼的情感变化为脉络,通过文本朗读、语句品析品味文章细腻的描写,再以改写任务,让学生体验侧面烘托的艺术,体悟人物的舍己精神。课堂摒弃技术堆砌,仅以诵读、静思与讨论的节奏,让语言细节迸发人性温度,最终将“冻僵的身躯”升华为“不朽的精神丰碑”。肖培东老师的教学,以语言为支点撬动文本内核,以情感为纽带连接历史与现实,不仅让学生读懂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更在品读与思辨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肖培东老师在报告中呼吁语文课堂走回语文课该有的样子,强调形式创新须服务于语言学习内核,主张通过品析文字细节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面对时代变革和技术冲击,他肯定老师们需要“巧用新技术”,但要警惕技术喧宾夺主,更需要“慎用新技术”。肖培东老师提出,在探索技术赋能的同时,不能忘记与舍弃语文的基本性质。唯有以语言为锚点,融合时代与传统,方能实现“浅浅地教”却“深深地扎根”的教学境界。
诸向阳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特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快乐作文》专栏作者。主持江苏省教科研重点课题《促进儿童思维进阶的小学学科教学范式革新》,1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近年来,提出了“从课文走向课程”的教学主张,研发的微课程在小语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版教育专著《心中的语文》《诸向阳讲语文》《名师教你写日记》《诸向阳的育儿经》。
观摩课《快乐读书吧<西游记>》(五)
报告《四大名著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诸向阳老师的课堂以"漫话八戒"环节为核心,通过剖析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与立体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诸老师巧妙结合姓氏文化引出经典著作,随后聚焦对猪八戒外观描写的文本细读,通过对比原著中的修辞手法和正侧面描写,提炼吴承恩“丑中带趣”的语言特色。在核心环节,引导学生从“贪懒”的刻板印象出发,通过分组研读原著片段,挖掘八戒“勤劳”“机智”等矛盾特质,展开思辨讨论,揭示其性格的多面性和成长性,同时领悟人物性格与情节推动力的关联。课程尾声,诸向阳老师结合“人无完人”的现实反思,布置人物评析任务,实现“读—思—写”一体化。课程以“激发兴趣—方法指导—深度思辨”为脉络,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将名著阅读化繁为简,让学生在矛盾中见真实,于辩论中悟深意。
诸向阳老师在报告中提出,小学生需通过删节版接触四大名著,强调版本应保留原著语言特色、核心情节完整性,并辅以注释导读,避免文化内涵流失。教学中需以部编版单元为切入点,通过任务群驱动、对比阅读等策略,引导学生从单篇课文走向整本书阅读,培养情节概括、人物分析等能力。他主张“大概念”教学,以文学母题串联内容,通过思辨性阅读和跨文本关联深化理解。诸向阳老师强调,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分层阅读、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删节版到原著的渐进中感受经典魅力,实现语文素养与传统文化认知的双重提升。
5月17日周六上午
许嫣娜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十大杰出女性等称号。2006年获江苏省少先队辅导员素质大赛一等奖,2008年获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第三届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观摩课《雷雨》(二)
许嫣娜老师以“糖果老师”的亲和力与学生破冰,立足“以字启智、以文育人、以美化心”三重境界,构建了一堂扎实灵动的语文课。课堂以“乌云”图导入,借甲骨文追溯“黑”字本源,从火烟意象中渗透汉字智慧;教学中紧扣“雨前—雨中—雨后”结构,以标点品析、句式迁移、写法对比激活思维;通过对比“压”“垂”的力道差异,引导学生思辨用字之妙,通过手势生活化演绎字意,勾连文本与现实,让汉字学习趣味盎然。许老师的课堂如一场甘霖,既以字词为根夯实文化底蕴,又以问题为引点燃思维火花,更以诗意互动润泽审美情趣,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通共长。
张学伟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杭州临安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2007小语年度人物提名奖,曾被评为省师德标兵、全国语文教学改革先进个人、市“十大杰出青年”、“2009感动丹阳”十大人物。在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观摩课《铁杵成针》(四)
张学伟老师的《铁杵成针》观摩课以“心”破题,以“恒”立骨,构建了“解字-析文-悟道”的传统文化教学范式。课堂以汉字溯源切入,通过“心”字变形解析,引导学生在“愁”“慕”“恭”等字词中领悟情感本源,激活文化基因。课堂中,学生化身李白,在表情诵读、情境扮演中完成角色穿越。张学伟老师以话筒喻杵、粉笔作针,演绎“日不见进,每日皆进”的哲学思辨,更以《囊萤夜读》《孙敬悬梁》构建励志群文,借《伤仲永》反向叩击,形成“恒心炼钢,惰性成废”的认知张力。整堂课以汉字为舟、情境为桨、思维为帆,在教学的时空中,完成了一场从文言识读到文化悟道的深度航行。
赵志祥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教育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小学语文探究学习资源开发首席专家。课题研究、教学设计成果多次获广东省、全国大赛一、二等奖;指导青年教师多次获得省、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
观摩课《韩非子想说啥》(五)
报告《文言文教学刍议》
赵志祥老师执教的《韩非子想说啥?》以寓言《卜妻为裤》为载体,创新文言文教学范式。课堂通过“三阶语感唤醒法”突破古文壁垒:甲骨文解字溯源,激活文化基因;竖排繁体无标点文本,试读感知古典韵律;角色化情境诵读体悟思想内核。赵志祥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呈现三重思维进阶——先破译战国儒法争鸣的文化密码,借“先王之教”与“以法为教”的对比解构文本逻辑,最终引导学生重构价值判断,领悟韩非子的治国主张。这堂课打破“字词翻译+道理说教”的窠臼,在甲骨文游戏、素读挑战中让艰深文言焕发魅力,印证了文言教学应成为文化传承与思辨生长的共振场。
赵志祥老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文言文教学须以文化传承为根基,紧扣历史背景与时代思想,确保主题揭示与原作内核一致。针对过度依赖句读训练的现象,他主张以整体诵读替代机械切割,保护文本的天然语感与哲学意蕴。赵志祥老师认为教师应该重视诵读指导的核心作用,强调“领读”对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意义。通过示范性诵读,学生可以体悟文言文的韵律美与情感基调,在声韵浸润中自然感知语言连贯性。
5月17日周六下午
陈钰芳
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现任学校语文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曾获广陵区“育花奖”一等奖,市“二分明月”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获广陵区“优秀班主任”、“广陵名师”等优秀称号。
观摩课《花钟》(三)
陈钰芳老师执教的《花钟》观摩课以朗读切入,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提炼“花钟”核心定义后,随即通过实物卡片在黑板上构建时序模型,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图式模型。教学中,陈钰芳老师用微纪录片创设具象情境,引导学生捕捉文中的描写手法。进阶至文本分析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解构语言逻辑,并最终迁移至创作实践。陈钰芳老师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框架仿写花卉开放场景,帮助学生在准确运用写作手法的同时,又展现出个性化观察视角。整堂课以“沉浸体验”串联“阶梯训练”,通过朗读、实践、视听、思辨、创作五大维度,让学生在具身认知中掌握读写策略,还课于生,展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智慧。
王林波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首批领航名师,教育部“十四五”国培专家,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士校外合作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及最佳教学设计奖、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9家期刊封面人物,出版有《统编教材,这样教更有效》《小学语文怎么教》《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实践》等十多部教学专著。
观摩课《宝葫芦的秘密》(四)
王林波老师执教的《宝葫芦的秘密》观摩课,以插图为认知锚点,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讨论,铺设从现实器物到文学想象的认知路径。教学中,王林波老师双线并行,一方面夯实学生的生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创设角色代入情境,引导学生以王葆身份进行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条件置换"的生活化演绎,体悟人物关系的微妙张力。王林波老师设计多层次的创意表达训练,从条件句式仿写、朗读演绎到奇幻情节重构,当学生生成各具特色的创意时,适时引入原著转折片段制造认知冲突,巧妙点燃整本书阅读热情。整堂课以高频次互动对话推动思维进阶,展现新课标下"语文素养扎根语言实践,生命成长孕育思维碰撞"的教学智慧。
薛法根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特级教师,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20多年,提出“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苏派语文教学的杰出代表,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江苏最美教师”。出版《为言语智能而教》等5部专著,《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200多篇教学论文刊登于《人民教育》等教育期刊。
观摩课《手指》(五)
薛法根老师的《手指》观摩课开篇对动词短语分类重组,通过动作演示、词义辨析深化学生的理解。再以品析“带”字的陌生化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漫画式语言的幽默特质,进而聚焦文本核心脉络。在教学中,薛法根老师运用“对比”策略,围绕姿态、作用、性格三个维度展开多层级对比,带领学生感知拟人化笔法,体悟课文的隐喻深意,并最终走向对社会角色思辨。薛法根老师指引学生提炼文本的夸张对比、拟人叙事等创作策略,搭建从口头表达到书面创作的支架,引导学生实现课本语言的运用转化。整堂课将文本解读与写作训练编织成有机整体,通过生活化类比与思辨性对话,让语言建构与人文感悟如盐入水,于无形处见教学匠心。
5月18日周日上午
罗才军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兼杭州市卖鱼桥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多家学术杂志封面人物。曾获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期刊发表150多篇教学论文、课例。近年,致力于阅读教学文体特征彰显的研究,提出以“积极语用为经,文体特征为纬”的阅读教学思想,颇有影响,出版专著《问道语文》。
观摩课《学弈》(六)
罗才军老师在《学弈》观摩课中,以读、言、思三阶教学架构呈现文言文教学新思路。他从诵读入手,通过阶梯式朗读训练,引导学生从基础诵读进阶至情境演绎。语言积累环节,他带领学生自主提炼文言文的解读方法,并以高频字“之”为支点贯通文意,推动学生从方法总结走向创造性表达,实现文言思维的深度建构。课堂终章转向高阶思辨,围绕“寓言虚实”展开讨论,学生通过逻辑推演与文本互证,领悟文学虚构背后的真理价值。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将语言解码、文化思辨与价值体认有机整合,既夯实文言根基,又激活思辨能力,彰显了传统文化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向共生。
曹海永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书记,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全国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三次参加全国、江苏省赛课均获一等奖,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主张“回到根本教儿童学语文”,着力研究“个性阅读”“交往作文”“学程设计”和“登山课堂”,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省级以上文章200多篇,6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观摩课《江南春》(五)
曹海永老师的《江南春》观摩课从丝竹乐声中的朗诵切入,借学生分享江南城市的生活记忆,勾连岭南、东北等地春景的视觉对比,揭示地域文化对诗歌意境的塑造。曹海永老师通过对声韵的雕琢,引导学生在快慢节奏的交织中捕捉诗歌情感;以“意象拼图”法引导学生描绘诗中画面,拓展春景认知。针对古诗语言的精妙之处,曹海永老师以质疑为引,带领学生穿梭于文学想象与现实考证之间,从夸张笔法的情感张力到意象对比的文化隐喻,层层剖解诗歌背后的创作智慧。整堂课串联起地域、文学与生命的对话,让古诗化作文化基因融入学生的审美认知,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深度交融。
吴永军
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先后出版专著《课程社会学》、《新课程学习方式》两部,主编著作6部。
报告《简谈语文的学科实践》
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先后出版专著《课程社会学》、《新课程学习方式》两部,主编著作6部。
在《简谈语文的学科实践》报告中,吴永军教授提出,语文教学需摆脱“教课文”的惯性思维,转向“教语文”的功能重构,以语言运用为核心,通过三类实践培育素养。其中,基础性实践聚焦课堂内外的语言积累与基础能力建构,例如情境化仿写、阅读写作闭环,旨在通过“做中学”,夯实语言积累与基础技能;拓展性实践强调真实生活中的语言迁移应用,在“用中学”中,提升学生解决一般性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性实践则针对复杂情境中的挑战性问题,以“创中学”驱动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应对多变量、非预期因素,锤炼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三者共同构建“做—用—创”一体化的语文学习生态,推动核心素养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度转型,为新课程方案落地提供实践范式。
结 语
为期三天的教育盛会已圆满落幕,但它所留下的远非一个简单的时间标记,而是一段永恒的教育诗篇。在这短暂而充实的时光里,教育者的赤诚与理想交相辉映,智慧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中璀璨绽放。每一节精彩课例都如同星辰,不仅照亮了与会者的教育之路,更点燃了我们心中对教育事业的永恒热忱。站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潮头,我们既见证了语文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感受到了教育使命的厚重。这场盛会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践行新课标理念、勇担育人使命的新起点。让我们怀揣这份教育理想,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共同书写中国语文教育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