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至11日,第37届现代与经典(南京)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在南京华江饭店顺利举行。
主持人: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 焦淑娴老师
5月10日周六上午
桂贤娣
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著名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巾帼标兵、教育系统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等称号。曾被评为武汉市教育界十大名师、武汉市十佳班主任、湖北名师,是湖北省第八届党代会代表。
报告《用情用智、享受教育》
桂贤娣老师结合40余年从教经验,以鲜活的教育案例、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育人理念,向听众传递了“慧爱学生”的教育智慧,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情感与智慧的结合,实现职业幸福与学生成长的共赢。讲座现场,桂贤娣老师的风趣言语和激情演绎赢得阵阵掌声。她的教育是爱心与责任的艺术,更是唤醒人性的智慧。桂贤娣老师用情用智的教育实践,不仅塑造了学生的幸福童年,也为教师职业注入了温度与活力。她的讲座不仅是教育方法的分享,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启迪。教育者唯有以爱为底色、以智慧为笔触,方能在平凡中书写不凡,在耕耘中收获幸福。
于 洁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20最美班主任”、江苏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授予于洁全国“最美教师”称号。著有《我就想做班主任》《致青年教师的信》《一线教师最头痛的问题见招拆招》等7本作品。
报告《班主任工作的守和放》
于洁老师以“守”与“放”为核心,结合具体案例,展开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分享。于洁老师的“守”,既是时间与空间的坚守,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守护。她以“于老师日记”为载体,每日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用鼓励性语言化解叛逆期学生的矛盾,守护学生心灵的秘密花园。教育不仅要弥补知识缺口,更要填补情感空缺,于洁老师认为班主任要通过细节观察与长期坚持,将真爱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于洁老师将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劳动活动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并通过劳动成果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于洁老师诠释了“守与放”不仅是管理策略,更是教育者与学生的双向成长。她的故事,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策略,更传递了一种超越功利的教育情怀。
5月10日周六下午
田冰冰
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全国知名班主任,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全国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基础教育评估专家,杭州市督学。田老师多年致力于班主任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善。著有《轻轻松松当好班主任》《小学生激励性评语 600例》等。
报告《成熟班主任的五步修炼法》
田冰冰老师分享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路径,提出从“合格”到“成熟”的五大关键修炼:整体规划、做大格局、二度反思、团队共赢和物化成果。田老师认为,要跳出碎片化管理,制定学年目标与班本课程,整合技术工具提升效率。她表示,成熟班主任需打破传统教室的物理边界,主动联动科任教师、家长及社会资源,构建跨学科共育网络,形成多维育人合力。在实践层面,她认为班主任既要赋能学生实现自主管理,又要激活家长参与课程共建,营造协作共赢生态。此外,班主任需注重成果沉淀,通过建立班级成长档案库,持续提炼可复制的教育模式。成熟班主任需以系统化思维和协作化实践,实现师生共生与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放手借力、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新时代班级管理提供了创新范本。
薛瑞萍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在安徽合肥市62中小学部从教近40年,2006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出版专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等著作被很多老师甚至家长争相阅读。
报告《通过阅读链接家长和学校》
薛瑞萍老师以“通过阅读链接家长和学校”为主题,倡导以阅读为纽带深化家校协同育人。她提出“红鞋子”理论,强调家长与教师需像“两只红鞋子”默契配合,通过共读童谣、古诗和教育理论,将传统家长会转型为“读书会”,让家长在阅读中理解教育本质,与学校形成合力。实践中,薛老师提倡“书香班级共建”,促进家校互动,教师应成为阅读“点灯人”,而家长需以身作则,社会应提供资源支持。薛瑞萍老师用朗诵调动着听众的情绪与兴趣,用实例展现其方法论的力量。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传递,更是一场唤醒家校教育共识的运动。薛瑞萍老师鼓励老师们通过阅读活动,让家长与学校得以在“诗意的书香”中携手,共同托起孩子的精神成长。
郭其俊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首任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深圳市首位“百万年薪”公立高中校长,《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国重点推介的高中校长,被誉为“中国当代校长评传第一人”。
报告《AI时代,让家访被看见》
郭其俊老师结合多年教育实践与前沿技术趋势,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为传统家访注入新活力,推动家校共育迈向精准化与人性化。郭老师从AI运行的本质谈起,分析AI工具与数据的相辅相成关系,展望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支持,帮助每个孩子实现潜能最大化。郭老师对家访的方式做出了新定义,提出进行“学术性家访”,将家访聚焦儿童心理发展而非学业表现,通过亲子学习构建家庭情感联结。郭其俊老师的讲座不仅为AI时代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新思路,重新定义了家访的价值,更结实了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深化教育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桥梁。AI时代,教育需要科技的效率加持,还更需要保留人性的温度。
5月11日周日上午
郭文红
南京明道学校高级教师,全国知名班主任,南京教科所“科研型班主任”培训讲师,参与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的课题研究。长期担任班主任,追求富有人性的教育,热爱孩子,富有智慧,被表彰为2014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报告《比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懂孩子》
郭老师基于30余年教育经验,提出“懂孩子”比单纯“爱孩子”更关键,呼吁家长与教师走出“过度关爱”误区,以科学理解取代盲目付出。郭老师用教育实例和风趣的语言,阐述了孩子是环境的“被动接受者”,其问题本质是成人世界的投射。教育者需通过观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实现“善解童意”,通过细致观察和科学分析,发现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而非简单归咎为“问题行为”。郭文红老师的讲座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家校沟通的实用教育策略,更唤醒了教育者“以儿童为本”的初心。在“爱”与“懂”的平衡中,她以专业智慧诠释了教育的真谛——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无论乔木或小草,皆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陈 宇
南京市第27中学化学教师,全国知名班主任。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授课专家,《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杂志封面人物和专栏作家。出版《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十讲》《学生可以这样教育》《教育如此美好》等多部个人教育专著。
报告《AI时代班主任工作思维方式的变革》
陈宇老师深度剖析AI工具引发的教学变革,强调AI时代的到来正对班主任群体形成观念冲击,推动教育向常识本质回归。AI通过支持个性化学习、精准匹配学生认知节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更颠覆了传统“标准化灌输”的教学认知。陈宇老师指出,AI对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超教师个体能力,这迫使班主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来源,而是需教会学生筛选、验证与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提醒班主任群体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思维能力和教学方法,在AI时代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陈宇老师敏锐的洞察,不仅为班主任开辟了技术赋能的新路径,更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探讨了如何让班主任工作迈向更具创造力的未来。
结 语
为期两天的活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和精彩的瞬间。专家们围绕班主任核心育人职责,通过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为参会老师们梳理出班主任教育的实践方向。教育创新的活力源于持续对话与实践转化,此次研讨既凝练了既有经验,亦为未来的探索注入了新动能。相信与会老师们一定能在未来,以匠心深耕育人沃土,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共同绘就教育的高质量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