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南京)教学观摩研讨会顺利结束

2024-05-26

2024年5月24至26日,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南京)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顺利举行。


DSC_0068.jpg

主持人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崇文小学  聂明秀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实验小学 彭静雅老师




5月24日上午

郑毓信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

报告《数学教育教学的“大道理”》

郑老师提出数学教学应当突出“引、深、放”的三个关键词,不停留于对教学方法多样性的简单提倡,进一步思考做好数学的关键,教学目标应包含六个方面:基础知识目标内容;基本技能目标内容;基本思想目标内容;基本生活经验方面;数学“四能”方面;核心素养方面,将数学课真正地“教活、教懂、教深”,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思维与方法等方面有所收获。郑老师还提出教师必须有爱心,有对学生的“大爱”,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塑造,也是教师不断重塑自我的一个过程,立足专业成长,不盲目追随潮流,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切实立足日常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拥有宽阔的视野,更高的追求,真正做好“以大驭小、小中见大”,真正活出滋味,活出精彩。


林  俊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副校长,全国首批、江苏首位小学数学正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2021年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学》封面人物,倡导“差异发展”的教育主张。在《中国教育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小学数学教师》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

观摩课《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练习课)》(六年级)

微信图片_20240526153705.jpg

课堂上林老师以问题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圆锥体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通过探究、讲解、练习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林老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林老师提出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能形成想象、模型、推理的意识,将数学课化分散为整合、化耗时为改编、化无序为有序,实现从低效到高效,从学会走向会学,从知识走向素养的教学目标。


贲友林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教育视界》数学教学版执行主编,南京市贲友林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出版《此岸与彼岸》、《此岸与彼岸2》、《现场与背后》、《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等专著。

观摩课《多边形的内角和》(四年级)

报告《数学课堂的守正创新》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2.jpg

贲老师借助投影设备,用一个展台和一张学习单,带领学生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贯彻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的教学理念。贲老师提出数学教学应思考三个问题: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从何而来?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看到课标,看到教材,看到学生了吗?课堂是教师和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数学学习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个别想法阶段、多种想法阶段、关联想法阶段、拓展想法阶段,多声是开始,对话是关键,让学生在“想法关联”中建构自己的认知,打开思维,促进在多样中比较,引发思考,实现自主、深入学习。


5月24日下午

谈  莹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数学教师,南京市玄武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次获得区优质课竞赛、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课例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执教多节省、市、区公开课,获得好评。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获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多篇文章发表在省级期刊杂志。

观摩课《寻找“宝藏”》(二年级)

谈老师巧设“寻找宝藏”的小游戏,将图形几何与综合、实践领域相结合,让学生从东南西北延伸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延伸到真实生活中去,体验、深化和运用八个方向,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生活与数学紧密融合,由浅入深,实现从知识到解决方法的转变。谈老师的课堂深下去,融起来,让学生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感知方向,在生活中深化对方向的感悟,学以致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现实,自我思考,探讨数学的奥秘。谈老师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问题性、实践性、教育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强震球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江阴市、无锡市和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荣获一等奖(第1名)。数十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公开发表。主持多个市级课题研究,参与研究省级课题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题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观摩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四年级)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11.jpg

强老师风趣幽默的一段课前互动,加深师生间的关系,由三个问题“还能怎样剪拼?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不同位置的剪拼有什么联系?”引发学生深入讨论,拓展思维,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由浅至深,在沿高剪、平移拼、找联系的实践中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认识测量面积的本质。强老师提出数学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学情,契合平衡知识逻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经验,培养核心素养,学生通过提炼、精细从经验性理解到原理性理解,再通过认同、感悟、领会到文化性理解,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让学生去体验、经历、感受数学,深度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徐  斌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无痕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特聘专家。曾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比赛第一名,全国小学数学创新课评比一等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专题报道,在《中国教育报》上七次连载“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专著《追寻无痕教育》,“中国名师”系列教学光盘。观摩课《数的认识(总复习)》(六年级)

报告《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路径》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1.jpg

徐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紧扣数的本质:计数单位×个数,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逐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点对齐”、“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进一步感悟数运算的一致性,从数的“分类、价值、意义”三方面系统复习数的认识,数可以分为整数、小数、分数,数的价值是数量和关系,理论结合生活,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徐老师提出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路径有单元教材结构分析、单元目标分层设计、单元课堂典型定位、单元教学整体评价。单元课堂可定位为知识种子课、方法生长课、思维拓展课、整理复习课,在细细教、慢慢学、深深悟的过程中让学习自然发生。


5月25日上午

俞正强

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 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中国第二届“明远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头找幸福》。

观摩课《曹冲称象》(三年级)

报告《这节课为什么这么上?》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24.jpg

俞老师导入曹冲称象的视频,教学中不停地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大胆说,逐步探究船的作用,理解等量代换、等积变形、等式变形的概念,认识数学的思想:转化,“对话式”的课堂师生间不断碰撞出新的数学火花,不停的辨析,共同走向知识深处,透过现象探究数学的本质,使得学生拾阶而上,向阳拔节。俞老师只用一段视频、一支粉笔和一连串的追问,剥丝抽茧,让学生体会数学课与语文课的《曹冲称象》的不同之处,学会将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化为解决得了的问题。俞老师提出思想是方法的背景,从素材的角度进行学科整合,用任务驱动和问题引领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跨学科学习,形成最纯粹的知识。


张齐华

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南京市小学数学张齐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的封面人物。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教学观摩大赛荣获一等奖,《人民教育》、《小学教学》先后对其给予专题报道,2007年《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了其数学课堂系列教学艺术。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2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专著《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

观摩课《用数对确定位置》(四年级)

报告《让课堂变革落实在细节里》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21.jpg

课堂上张老师通过让学生在平面图上用数对标出位置,分组合作,交流学习,理解数对的构成,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感悟化繁为简,并延伸至初中知识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拓宽学生知识面。张老师提出数学课堂要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深入贯彻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大单元学习、大观念教学、综合化学习和主题式学习的教学理念,从座位、桌面、肢体、目光和用笔的五个要素,实施“读题-阐述-互动-总结-完善”的学习路径,通过创新评价制度、设计评价工具、组织评价奖励等环节,让学生有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合作交流的意愿,会讨论、会交流、会互动,提升综合素养,构成学习共同体。


5月25日下午

袁晓萍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小学数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研究员。曾获全国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一等奖,多项教学成果在全国、省、市各级评比中获奖,多篇教学论文在各级教育专业杂志发表,出版个人专著《学会向学生借智慧》。获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观摩课《量出来的分数》(四年级)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22.jpg

袁老师设计三个课程任务:用分数尺量学习单的长与宽、量身边物品的长、量更多的物品,量得更精准,从“做、量、写”到“选、量、数”再到“改造、测量、发布”,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感悟一致原理,以“量”启思,感受度量意义;以“量”促学,产生细分需求;以“量”导研,体会单位价值。袁老师通过对计数单位的累加和细分,打通计数规则间的关联,学生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袁老师提出教师要设计好的任务和活动,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做中学、学中思,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不是听得、灌得、练得,而是链接、经历与体验,让学生真正地长本事。


徐长青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国培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学会现代学校联盟国家级指导专家,天津市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基地导师。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全国数学教改研究会秘书长,天津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当代简约教学的创立者和倡导者。

观摩课《折线统计图》(四年级)

报告《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性优化》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4.jpg

徐老师从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入手,播放“中国非凡十年”的视频,引导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折线统计图;在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趋势是预测、判断,为决策服务,感悟数据分析的过程,形成数据意识。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统计图,得出统计信息,在数一数、分一分、选一选中习得统计知识,现象用眼,智慧用脑,对知识进行修正、重构、迁移,培养高阶思维。徐老师提出统计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教师要站在数学知识的整体视角下,提供结构化的知识,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吴正宪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曾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两基”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北京政府授予的“人民教师奖”。主持的项目研究连续三次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三届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观摩课《周长的认识》(二年级)

报告《我对“周长认识”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23.jpg

吴老师关注几何图形的要素,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观察不同图形的特征,选用合适的测量方法,理解周是周、长是长、面是面、周长是周长,周长具有有限可加性,完成从面到周的剥离,再到周长的剥离,感悟尺规作图的严谨性,培养量感。吴老师在互学与辩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抑制不住的表达欲,是思维活跃的具象化,充分思考,充分交流,充分学习,顺藤摸瓜,其乐无穷。吴老师提出单元整体教学要瞻前顾后,教学设计要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点,在大观念与核心素养一致的背景下,将大、小知识点链接在一条藤上,坚持“教、学、评”一致性,让学生学习自然发生。


5月26日上午

罗鸣亮

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主持研究的“构建讲道理的数学课堂”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著作《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构建说理的数学课堂》。

观摩课《认识图形》(四年级)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32.jpg

课堂上罗老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在一次次合作与争辩中接近真相,通过直观认识不同图形,说出图形的共性,理解共性与图形命名的关系,将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让思维在课堂上迸发与碰撞。课堂上舌战群儒的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是探究性的对话,理越辩越明,罗老师尊重学生的思想,反驳质疑,解释佐证,思维交织,碰撞成趣,知识自然生成。罗老师提出数学教学不完全依靠老师教授,而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设计有挑战,有困惑,有碰撞的教学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


张冬梅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专家委员,《小学教学》、《小学教学研究》封面人物。曾被评为全国科研优秀工作者、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

观摩课《射线、直线和角》(三年级)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33.jpg

张老师借助一把激光测距仪,给予学生学习与思考、展示与表达、补充与辩论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理解数的基础上体会直线的存在价值,感受数学的简洁性和唯一性。课堂上张老师设置四个环节:“神器”激趣,尽情想象中实现有限到无限的突破;理性思考,科学探索中体会研究方法;数形结合,价值体会凸显直线的本质特征;寻根究底,数学史的介入厘清图形间的关系,凸显形的本质特征,展现数学知识本身的亲和魅力。张老师提出教材是最重要的活动资源和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价值”出发,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真切感受数学的精神、数学理性的精神。


刘德武

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小学教研室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擅长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倡“在后退中前进”和“跳出数学教数学”,形成了“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先后五次被评为原北京市宣武区先进教师,1994年被授予原北京市宣武区“第一批学科带头人”称号。

观摩课《认识100以内数的练习课》(一年级)

报告《知识搭台,思维唱戏》

微信图片_202405261553434.jpg

刘老师巧设“大家都来捉害虫”的小游戏,从生活中提炼数学,让学生理解数是有图形的,是有组成的,是有大小的,是可以计算的,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数感与数学思维。刘老师提出课堂练习的三维目标有知识性基础目标、思维性发展目标和情感性动力目标,课程设计可展现开发性结构与封闭性结构,开发性结构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创造的空间;展现逆向性思维与顺向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具有更高的思维价值;展现思维深度与知识宽度,单元间的整合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教师需要跳出“课堂”,融入生活;跳出“自我”,走向生本;跳出“知识”,发展思维,跳出数学教数学。


结     语

为期三天的活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和精彩的瞬间。当热爱与情怀相遇,思想的火花,一定会在数学的课堂上熠熠生辉。相信在观摩名师课堂之后,参会的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初心,在响应新课标号召,争做新时代先锋的教学路上越走越远!


阅读 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