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的“文包诗”课堂教学中徜徉

2015-06-10

 在诗意的文包诗课堂教学中徜徉

——评张伟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勃》

 咸高军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如低年级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高年级的《黄鹤楼送别》等。“文包诗”这一文体,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而设置的,它使原本深邃的诗歌意境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了解了以上内容,我们来点评张伟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勃》一课,就深为教者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叹服。教学中,张老师紧紧把握文包诗这一类型课文的文本特征,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和文本的学段特征,熟练运用著名特级教师刘友开老师主持的省优秀科研成果《文包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把握住了《少年王勃》这一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挖掘出了本课的训练点:文诗对应,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借文学诗,引导学生品重点词,学重点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中,张老师紧扣“奇才”层层深入,品诗句、悟语言,从抓“奇才,真是奇才!”的朗读指导,到引导学生理解“拍案叫绝”,至进入情境看图、读文、品诗,体会江上秋景的美妙与王勃诗句的精妙,再抓住文中表现王勃是“奇才”的描写,理解王勃被称为“奇才”的原因,感受王勃很有才华。综观张老师的教学,我以为主要有如下显著特色: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

    教者组织教学时,注重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明白,这类课文第一是要学习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学习。

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者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到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

    教学中,张老师始终强调“文”、“诗”对照。如:本课34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张老师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秋景。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张老师采用手势等姿体语言、以姿势助说等引领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

3.借文写诗,“师”“生”共创,加深联系。

    “文包诗”中的短文,不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而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它们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

张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并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尤为值得赞赏的是,课的结尾,教师通过总结课文,浓缩课文内容创作短诗:“少小离家去求学,才气引来都督请。凝望江景写佳句,妙笔赢得众佩敬。”教师精妙的示范,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纷纷效仿。课堂上,学生尽情展示,精彩纷呈。

学习张老师执教的课后,我感觉到教师在整堂课中尽显智慧与才情。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上出了“文包诗”的特点。“文包诗”怎么教呢?张老师的回答:核心是诗,由诗到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这正是著名特级教师刘友开先生倡导的“文包诗”类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范式。

张老师课中带领学生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张老师的课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执教新的文包诗。在引领学生成长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阅读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