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题 真研究 真成果 真价值

2015-06-10

 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果·真价值

——参加刘友开先生课题成果推广会有感

  仇高兴

很荣幸收到刘友开先生邀请,参加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课题成果推广会。也很荣幸,第一时间阅读了由刘友开先生等著的全面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著作《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现将学习成果的体会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同仁老师们做一简单汇报。

一、基本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

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耗低效问题并没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其中有理念转换上的问题,更多的则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时期,大家对教学模式多持否定态度,以为一旦用模式教学就会扼杀教师教学个性,就会使教学陷入千篇一律的僵化境地。事实上,不管承认不承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使用着自己熟悉的套路在教学,而这些套路多半不是个人独创。无非是在入职前通过见习、实习,从教初期通过广泛听别人上课,参考各种各样的教案范例,逐步入门。

随着教学年头的延长,听的课多了,我们会发现大江南北语文课基本就是那样上,大同小异。也可以说,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全国的语文课就一种模式,据说叫凯洛夫教学法。后来出了“情景教学”,“先学后教”,“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自学辅导”等等新的教学主张。可以说,每一种教学主张都离不开独特的操作模式的支撑。每一种模式也一定蕴含着独特的理念。

课程改革之所以在课堂教学领域没有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也与缺少科学有效的模式引领有关。因为从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到教师个人的理念转换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将个体的教育理念转换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又是一个更艰难的过程,而大部分一线教师缺乏这个转换能力。他们更希望借鉴一些成熟的、有效的操作模式来实现自己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认为,以刘友开先生领衔的研究团队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小语教材各类课文高效教学基本式的探索,应该说是找准了切入点,聚焦了真问题,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实为雪中送炭之举。同时,该课题将所研究形成的教学模式命名为“基本式”也甚为科学。过去人们反对模式,也是因为很多教师存在着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式地使用模式的不良倾向。既然是“基本式”,自然就应该有各种变式,这就使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了很强的开放性、创新性、再生性,为模式的不断完善、丰富发展、改造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最佳选择

在我们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小学,很多课题研究往往是走过场,装门面。课题立项以后,一份开题报告加一份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就算结束了。这样的课题研究严重败坏了教科研在一线教师心中的学术形象,导致很多老师不愿意、不屑于搞课题研究。

以镇江市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刘友开先生领衔主研的江苏省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课题,历时三载,参与人数过百,可谓参与者众。然而课题研究过程却严谨扎实,推进有序。因而成果丰硕,受益者众。

在这个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工作室成员中涌现出了一批特级教师以及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由此可见,真正的课题研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本人作为我们区教育教学研训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一名校长,我以为,刘友开先生以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作为其工作室成员的培养载体,对于我今后进一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效益产生了很好的启发。现在很多教师职称评了,工作资历有了,职业倦怠感来了,工作漫无目标,无精打采,疲于应付。我想治疗教师职业倦怠病的良药,就是让教师从自身教育教学需要出发,进行真实的有效的教科研课题的研究。

三、成果推广应用是教科研课题研究的必然归宿和理想境界

今天,参加这个规格很高的课题研究成果推广会,让我无比感慨。我们国家每年科研经费花了不少,研究成果也出了一大批。但是,真正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成果很少,中小学教科研这种缺乏成果意识的课题研究更是普遍存在,往往课题结题,研究也就结束,成果束之高阁,似乎结题证书拿到了,评职称能用了,这就达到目的了。

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多课题根本就没有真正去研究什么,轻视成果、羞于谈论成果也就不足为奇了。刘友开先生如此高规格地举行成果推广活动,一方面证明了其对自己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也足见其对于自己研究成果的深厚感情。

对于研究者来说,课题研究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抱在自己怀里,永远留在自己身边。一项课题研究成果,不光要解决研究者自己的问题,更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接受更多人的实践检验、发展完善,最终实现成果价值的不断增值。祝愿这项课题成果能尽快走出镇江,走出江苏,走向全国,为苏派教育品牌建构做出自己的卓著贡献。

(作者简介:淮安经济开发区教育研训中心副主任兼淮安市深圳路小学校长)


阅读 2859